职场中的异性沟通距离

第六十一期

案例分析

 

      【刺猬法则——保持恰当距离】

      【职场异性的沟通尺度:远离办公室恋情】

 

案例一:刺猬法则——保持恰当距离

生产科的大男孩小李最近头都大了,心里最深刻的认知就是得罪谁都不要得罪女人。去年他作为科长助理刚进公司,本来还内心忐忑、战战兢兢,结果经常跑采购科,在跟采购科对接的王姐接触时间长了之后,两个人越聊越多,小李惊喜地发现,王姐不但是自己的老乡,而且王姐的丈夫还跟自己是校友。于是乎,两人越聊越热,王姐也不把小李当外人。每次生产科来拿原料,小李总能受到优待。王姐在公司时间长,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也都能给小李指点迷津,甚至老家寄来特产也都记得让小李尝尝。小李对王姐心里充满了感激。

一次聊天时, 小李向王姐透露, 自己科的同事要报驾校, 自己也想学开车, 王姐非常兴奋地说自己也想学,两个人一拍即合, 决定一起报名。小李负责去打听联系驾校,每次来跟王姐商量时,王姐不就觉得贵,就是嫌距离远,要么说上课时间不合适,小李也没抱怨什么,按照王姐的各种要求进行筛选。好不容易驾校定了,该报名了,王姐又开始今天婆婆病了,明天觉得太累不想动, 后天孩子要开家长会,总之就是各种拖。一拖就是小半年,最初打算跟小李一起报的同部门的兄弟驾照都要考出来了。

小李三天两头有事儿没事儿就到采购科来找王姐,软磨硬泡好歹说得王姐约了个时间去报名,结果报名的前两天,王姐又笑嘻嘻地跟小李说,她老公临时决定带他们一家周末去外地玩,让小李再约时间。小李当下就黑了一张脸,王姐也挺不好意思的,还安抚了小李半天。回来后,小李越想越气,觉得自己何苦,周末就自己去驾校报了名。

等一个月后,王姐想起来报名这回事儿,趁着小李到采购科,王姐再约小李,小李理直气壮地说:“王姐,等您没日子了,上次约您您没去,我就自己去了。”这时,王姐旁边的同事老刘笑说道:“你早就该自己去了。她们女人都一样,我老婆之前学车也拖拉了半年。”王姐明显有点不悦说:“那你怎么不跟我说一声,上个礼拜我有姐妹去报名,我还想着答应你了就没去。”小李的火气一下子被激起来了,黑着一张脸说:“刘老师他老婆才拖了半年,您这拖了快一年了吧。我们科当初打算一起学的同事现在连车都买好了。”王姐听了也没再说什么,小李心里比较后悔,但又觉得自己没什么错,就直接拿着东西走了。

然后他就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了,以前没觉得王姐给了自己多大的便利,但现在做什么都要按照规矩来,一下子工作效率低了不少。最要命的是,自己没发现,之前工作有那么多纰漏,都是王姐顺手给解决了,现在问题一下子爆发了,面对领导“你进来一年多竟然连个拿货单都填错”的指责,也只能认栽。现在小李心里既悔、又怨、还纠结,不知道该怎么办。

 

深度剖析:

刺猬法则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即为一种“亲密有间”的合作关系。小李与王姐显然已经超越了这种合作关系。虽然两人的“亲密”中更多的是一种“亲情”的成分,但也正是这种成分让二人在后来的接触中无法用正常的同事沟通方式来处理事情。

刚开始读者还会奇怪, 这个王姐也算“职场老油条”了, 但在找驾校、 驾校报名的问题上过于不考虑小李的感受。但到最后, 我们可以反过来想, 正是因为两人的距离“太近”, 使得正常的工作交流无法进行。日常王姐不好意思说小李工作的疏漏,或许是王姐自认为帮小李打了圆场,从而内心中觉得小李应该给自己相应的“补偿”,所以才少了对小李的正常沟通。反之小李也因为感觉到明面上王姐给自己的便利,才会在刚开始即便内心不开心,也一直隐忍不发,一直忍到最后总爆发。另外,小李另一个问题就是在意识到自己说话过重的时候没有积极缓和,哪怕立马道歉,结果也会好很多。

那小李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呢?

一、拉近距离。当着王姐办公室人跟王姐说,上次是自己说话太冲,请她谅解。当着众人的面道歉有两大好处,一是给了王姐面子,二是造成必要的“威胁”,让王姐不好意思不接受。

二、设定距离。多想想自己日常是怎样跟其他同事沟通交往的,想想自己跟同事正常的沟通最多到哪一步,应该到哪一步,看看其他同事日常都在聊些什么。回归到正常的状态进行人际交往。

三、遵守距离。因为两人的“感情基础”在,所以要“和好”速度也快,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不要再刻意讨好和靠近。如果不知如何自控,公司的规章流程会成为你的最好参照。